咨询热线
0898-08980898传真:0000-0000-000
从生意火爆到利润暴跌曾经暴利的牙科诊所为何逐渐变得冷清?
近两年来,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多了些特殊的动态,以前很少见的“口腔诊所转让”“牙科设备低价处理”信息,一条接一条冒出来。
有人翻出三年前的种牙报价单,半口牙要15万,可现在选同款种植体,4.8万就能搞定;还有人发现家附近开了五年的牙科诊所,悄无声息就贴了“暂停营业”的通知。
那会儿种颗牙动辄上万,补个牙千儿八百很常见,不少诊所开了没两年,老板就换了新车。
可现在再走进诊所,价目表上的数字明显“温柔”了不少,只是诊所的客流量反而少了,有的甚至连房租都快付不起。
现在去看牙,尤其是种牙,很容易发现一个变化:价格明细单比以前清楚多了,再也不是笼统的“一口价”。
这背后是国家医保局推出的种植牙专项治理,把种牙的费用拆成了三部分,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费不能超过4500元,集采来的种植体均价跌到900元左右。
就连以前卖得很贵的全瓷牙冠,国产的1500到2500元就能买到,进口的也才3500到5000元。这么一算,单颗种植牙的整体费用,比三年前直接少了一半还多。
要知道以前,像瑞士ITI这样的高端种植体,成本其实也就2000到5000元,但到了患者手里,能卖到2万甚至3万,利润率超过300%。
有些诊所还会故意推荐“进口高端材料”,把简单的治疗项目拆分成好几个,悄悄抬高总价。
现在价格被管得严了,材料成本、服务费用都明明白白,想再靠套路加价,基本不可能了。
除了价格,诊所的运营标准也严了很多,卫健委出台了被业内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规定。
牙椅之间的距离必须达到2.4米以上,种植室的面积不能小于12平方米,就连给患者用的无菌水系统,都要强制升级。
要是敢违规,比如没拍CT就给患者做牙齿矫正,或者消毒记录不全,一旦被查到,就要罚款。
2025年的时候,中阳县就查处了4家违规的小诊所,江门市还有一家医院因为重复收费,被追回了8万多医保基金。
这些规定让不少小诊所犯了难——要么花钱升级设备合规经营,要么就只能关门。
政策一收紧,口腔市场立马就迎来了大洗牌。2024年上半年,全国有12000家口腔门诊没能撑下去,直接关了门。
其中武汉受影响最大,关闭的机构占了全国的15%,还有不少连锁品牌爆雷,单个案子就牵扯到500多个患者,这些患者要么交了钱没治完牙,要么治到一半诊所就没了。
中小诊所的日子更不好过,成本压力像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。在二线平米的诊所,一年房租就要20万,雇个有经验的正畸医生,月薪至少2万。
为了拉客户,还得在抖音、美团上做推广,引流一个客户就要花300多块。可现在呢?单颗种植牙的利润比以前少了60%,靠以前的盈利模式,根本回不了本。
成都就有一家正畸中心,老板因为融资欠了钱,最后直接跑路了,留下一堆“种牙只种了一半”的患者,投诉都找不到人。
长沙市口腔医院为了方便患者,开了午间和夜间门诊,结果日均接诊量涨了50%,来的大多是上班族和学生。
现在有45%的患者,宁愿多等几天,也愿意选公立医院——毕竟公立医院价格透明,医生的资质有保障,不用担心被套路。
深圳、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公立医院还在扩张,引进了数字化种植技术,精度能达到0.5毫米,靠技术优势吸引了更多患者。
现在的口腔市场,分化越来越明显,就拿北京来说,2600家诊所里,那些合规经营、有技术的,靠数字化设备提升了诊疗效果,反而能留住客户。
县城市场看似还有机会,毕竟那里种植牙、牙齿矫正的渗透率还不到20%,但很多人都是“牙疼忍到受不了才去看”,消费能力和观念都跟不上,想在县城开诊所赚钱,也没那么容易。
现在看牙的人,和以前比也不一样了,越来越理性,不再轻易被“低价套路”吸引。
以前不少诊所靠“99元补牙”拉客户,等患者来了就说“牙齿问题严重,需要拍片、做根管”,最后花三四千才能搞定,现在这种方法基本没用了。
国家医保局开通了种植体溯源查询的渠道,患者扫个码就能查到材料的来源和价格,还会主动在抖音、美团上查诊所的评价,看医生的资质。
年轻人更是把“货比三家”做到了极致,甚至有人专门跨城种牙。比如从广州到深圳做全口种植,算下来能省2.4万块钱。
他们还会仔细研究治疗方案,知道哪些项目是必要的,哪些是可选项,比如知道瑞士ITI亲水款比普通款贵2000元,但只对糖尿病患者这类复杂病例有用。
明白数字化导板2000到5000元不是必须的,普通情况不用花这个钱。这些认知的提升,让诊所想“忽悠消费”越来越难。
诊所这边也在被迫改变盈利模式,种植牙不赚钱了,大家就都盯着牙齿矫正市场。
2025年中国正畸市场规模突破了800亿元,隐形矫正的渗透率三年里从18%涨到了32%,确实是块“香饽饽”。
但这块骨头也不好啃,就连大牌子,都连续三个季度收入下滑——因为不少地方开始对正畸进行集采,价格降了30%到50%。
而且培养一名能独立做种植的医生要10年时间,技术门槛摆在那里,不是想转型就能转型的。
技术的进步也在改变行业的玩法,上海交大开发了一个叫PerioAI的系统,只要扫一下口腔、拍个CT,就能自动诊断牙周病,数字探诊的误差只有0.04毫米,比人工还准。
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智能影像报告系统,5秒就能出结果,效率比以前高了20倍。
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诊疗的精度,也抬高了行业门槛——传统诊所要是不更新设备,不学习新技术,很快就会被淘汰。
比如旌德县计划到2025年底,每一万人口里要有1.8个口腔执业医师,服务人口超过2万的乡镇卫生院,都要配专职的口腔医生。
安徽省还把“健康口腔行动”当成民生实事来做,到2025年7月,已经给23.6万名儿童做了窝沟封闭,给44.2万名儿童做了局部涂氟,从预防端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,慢慢培养大家“早看牙、少花钱”的观念。
整个行业也在慢慢重新建立消费者信任。有些诊所开始主动公示信息,把医生的资质、治疗方案、费用明细全都贴在显眼的地方,这种透明化的服务让患者复购率提高了40%。
监管部门也在完善追责机制,2025年就有首例因为“多拔多种”被追责的医生,最后被判赔偿患者12万元,这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——不能再为了赚钱不顾患者健康。
3D打印牙冠的成本降了60%,AI辅助诊断系统让基层诊所的误诊率从15%降到了3%。
这些技术进步正在重塑行业的价值链条,以前靠材料差价赚钱,现在要靠技术和服务赢客户。
其实牙科诊所的“冷清”,不是行业不行了,而是在“刮骨疗毒”。那些靠套路、靠高价、不重视技术的机构被淘汰,反而给真正专注诊疗、重视服务的诊所腾出了空间。
对患者来说,看牙贵的问题在慢慢缓解,但还是要警惕“低价劣质”的陷阱;对诊所来说,不能再想着“赚快钱”,得沉下心来提升技术、优化服务,才能长久活下去。
到时候,种植牙不再是“奢侈品”,看牙也不用怕被“套路”,这个曾经被贴上“暴利”标签的行业,才能真正回到“为口腔健康服务”的初心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