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
0898-08980898传真:0000-0000-000
用脚步丈量“最后一公里”!守护深山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之门 社工课
备注:本案例为“社工客”朋辈导师(初阶)认证2期学员、社会工作案例撰写训练营9期学员作品
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、李庙镇等偏远山区,陡峭的山路蜿蜒曲折,雨季时泥泞湿滑,旱季则尘土飞扬。部分路段甚至连摩托车都难以通行,只能依靠社工们的双脚一步步丈量。这里居住着众多亟待帮助的康复者,他们因疾病缠身和交通不便等因素,长期困守家中,难以获得专业的康复指导和情感支持。南漳县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不畏艰难险阻,凭借脚步和摩托车,打通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将关怀与希望送入每一位康复者的家中。
南漳县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,始终秉持“助人自助”的专业理念,致力于为提供优质服务。面对长坪、李庙等山区康复者的迫切需求,社工们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服务之路。
山区的地形复杂得超乎想象。前往康复者家中的道路,通常是狭窄的山间土路,一侧是陡峭的岩壁,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。遇到暴雨天气,道路常被泥石流冲毁,摩托车只能停在半山腰。社工们背着装有康复资料和生活物资的沉重背包,手脚并用,小心翼翼地在湿滑的山坡上攀爬。到了冬天,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花扑面而来,路面结满薄冰,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。即便如此,社工们从未退缩。他们说:“康复者需要我们,再难的路也要走下去。”
摩托车是社工们在山区走访的重要交通工具,但这条路对摩托车而言也极为艰难。崎岖的山路布满大小石块和坑洼,摩托车行驶时颠簸剧烈,稍有不慎便有摔倒的风险。
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康复者家中后,社工们无暇顾及额头的汗水与身上的泥土,立即投入到服务中。他们以亲切的微笑和温和的话语,悄然打开康复者紧闭的心门,展开多样化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。
在长坪镇L村,社工们结识了一位精神障碍康复者S(化名)。S发病时会出现幻听幻觉,常自言自语,情绪波动剧烈,甚至有过自残行为。由于病情反复,她逐渐自我封闭,拒绝与外界接触,而家人因缺乏专业知识和照料经验,陷入无助与焦虑之中。
初次上门时,S躲在房间内不愿露面,她的父母急得泪流满面。社工小戴并未强求见面,而是耐心地与S的父母攀谈,了解她的生活习惯、发病规律及兴趣爱好。她注意到S房间墙上贴着卡通贴纸,便以此为切入点,温和地说:“S喜欢这些卡通形象啊,我家孩子也很喜欢,下次我带些新贴纸来,和她一起贴怎么样?”渐渐地,S开始在门缝中观察社工们的举动,偶尔也会轻声回应。
经过多次真诚的沟通与陪伴,S逐渐放下戒备,愿意走出房间与社工们交流。社工们为她量身定制了个性化康复计划,教她整理衣物、打扫房间,通过简单家务增强自我效能感;开展社交技能训练,模拟购物、问路等生活场景,助其重新适应社会交往;同时定期邀请医生上门进行病情评估和用药指导。此外,社工们还积极链接资源,为S申请困难救助,缓解家庭经济压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S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,精神状态日益好转。如今的她不仅能主动承担打扫卫生、洗碗等家务,还在社工的鼓励下开始采收羊肚菌等农产品,尽力减轻父母负担。S的父母激动地说:“多亏了春晖社工,我们家S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。”
山区康复服务的道路既漫长又艰辛,但社工们始终坚守初心,毫不动摇。他们深知,每一次走访、每一次指导,都可能为一个康复者及其家庭带来命运的改变。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坚实动力。
为了提升服务质量,南漳县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。他们联合长坪镇卫生院、安宁精神病医院等多方力量,构建了“社工 + 医护 + 社区”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,为康复者提供全面且专业的支持。
在入户走访的基础上,定期开展康复知识讲座、社交技能小组活动等,助力康复者更好地融入社会。同时,注重发掘康复者的内在潜能,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服务,实现从“接受服务”到“助人自助”的积极转变。
正如芳芳(化名)的故事所展现的——曾经自我封闭的她,在社工的悉心帮助下,不仅走出了家门,更成为了春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,积极帮助其他康复者,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。
社工们以脚步丈量责任,用爱心传递温暖,凭借专业守护希望,切实打通了服务康复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回顾往昔,那些在陡峭山路上留下的足迹,以及与康复者及其家属建立的深厚情谊,已成为宝贵的财富。展望未来,社工们将继续坚守初心,不断完善服务机制,拓展服务领域,为更多山区康复者提供专业的指导、贴心的关怀和生活的勇气。他们坚信,只要坚持不懈,每一位康复者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走出阴霾,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平凡的社工,在不平凡的岗位上,用行动诠释着社会工作的真谛,让希望之花在南漳的山区深处绚烂绽放。而这,仅是他们服务征程中的一帧缩影,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温暖故事,等待着他们去书写。

